银行间利率衍生品市场稳步发展,标准化产品受关注

2019-05-09   来源:金融时报
分享到:
从债券远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再到标准债券远期,我国银行间利率衍生产品正不断丰富。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利率衍生品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和服务实体经济需求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在过去10余年间发展迅速,品种不断丰富,交易规模快速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才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银行间利率衍生品的丰富创新,有助于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提升价格发现能力,对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利率“两轨并一轨”具有深远意义。

  利率衍生品发展迅速

  2005年6月,人民银行推出了银行间市场第一个利率衍生产品——人民币债券远期交易,并逐步引导投资者利用基础性衍生产品去管理风险。债券远期的推出,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意味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继1995年终止交易所国债期货后首次放开,标志着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

  此后,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迈出了快速创新发展的步伐。2006年2月,人民银行允许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两年后,人民银行宣布于2008年2月起正式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参与机构从原来试点规定的部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拓展到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并取消了对利率互换具体形式的限制。2007年11月,人民币远期利率协议业务正式开始交易,使机构投资者获得了新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 2014年1月,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业务在上海清算所推出,随后人民银行发布通知,自2014年7月起人民币利率互换实行强制集中清算,为我国落实G20关于场外金融衍生品集中清算承诺作出安排。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是在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中引入上海清算所作为中央对手方,成为买方的卖方和卖方的买方,并由上海清算所控制交易双方的履约风险。业内人士表示,利率互换集中清算既有利于提高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保证金融市场安全、高效整体运行,也能够有效降低清算成本,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是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内在要求。

  在债券远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场外利率衍生品快速发展的同时,场内利率衍生品的启动准备就绪。2013年9月,中金所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正式起航,场内利率衍生品交易的大幕也就此拉开,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利率衍生品的结构。

  业内人士认为,利率衍生品的创新发展,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趋于完善和成熟,有助于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有效的规避风险和盈利手段,对于促进债券市场价格的有效发现、形成完整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结构以及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从利率衍生品发展态势看,近几年其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银行间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14.4万亿元,同比增长45.2%。2018年,银行间利率衍生品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参与者类型进一步丰富,全年交易量达到21.5万亿元,同比增长49%,407家机构备案入市。

  标准化产品受关注

  在银行间利率衍生品市场创新发展过程中,近年来推出并不断优化的标准债券远期颇受各方关注。

  2018年3月,外汇交易中心会同上海清算所优化推出标准债券远期现金交割机制,该业务通过交易中心交易处理平台达成,由上海清算所提供集中清算服务。

  市场人士表示,标准债券远期是在银行间市场交易的,以流动性最好的国开债为标的债券,合约面额、交割日等产品要素标准化的债券远期合约,其具有交易公开、透明、连续的特点,能够为市场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价格信号,促进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标准债券远期的推出为各种类型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了主动管理利率风险、增加套期保值、丰富投资策略的有效利率衍生品工具。

  据悉,标准债券远期定价机制简单透明,与国开债现券价格走势贴合,便于多种交易策略发挥,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基于国开债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从市场看,优化后的标准债券远期交易逐步活跃,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以及非法人产品参与积极性提高。

  “2018年新优化推出的标准债券远期,是以国开债为标的的标准化利率衍生品,未来可能会考虑以资金利率为标的的标准化利率衍生品。”上海清算所相关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标准债券远期自2018年优化后,市场反馈较好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优化了可交割券选择机制,将每个合约的可交割券精简锁定为待偿期内当季最活跃的两只国开债,提升了远期合约和国开债现券的联动性。二是优化了虚拟券价格计算方式,采用市场公允的中债估值作为到期结算价,使得定价方式更加透明清晰,降低了价格操纵风险。

  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稳步推进,同时,风险防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投资者风险管理重要手段的利率衍生品市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颇受各方期待。

  国泰君安(16.760, -0.19, -1.12%)证券固定收益外汇商品部董事总经理王焕舟表示,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有较为庞大的现货市场和多样化的投资者作为支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已较为完善,法律体系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合理使用利率衍生品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有效管理利率风险、管控财务成本。结合近阶段新推出的信用衍生品来看,中国市场已初步具备完整的衍生工具产品体系,有利于投资者多维度管理相关风险,进一步和国际市场接轨。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作主旨演讲时表示,金融市场要提供各种各样的风险对冲工具,来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使得我们市场的主体能够买得进、卖得出,能够实行有效的套期保值、对冲风险。易纲指出,今年的重点任务就是研究如何使我们的市场能够准确地定价,能够提供足够的对冲工具,使得各种各样的投资者能够有效地对冲风险,有效地管理风险。

  “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国外成熟市场的差距不断缩小。但产品序列相对国际市场尚未十分丰富,和实体经济联系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也与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形成有关。”业内人士建议,从未来看,一是要稳步推进产品创新,逐步丰富产品序列,为市场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完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满足市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二是积极推动衍生品市场主体多元化,如中小型商业银行加速筹备衍生品开展,提升衍生品交易和风险定价专业水平,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简化商业银行开展基础性衍生品流程,助力中小型商业银行更广泛参与提供风险对冲和套期保值的基础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