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高含硫气藏开发“外部收益”透视

2013-03-22   来源:中国石油报
分享到:
两江绕流,形如船,中为坝,故名中坝镇。这是四川省江油市政府驻地,3000米的地下是中坝气田雷三气藏。

  3月10日,中坝镇,春风拂面。站在雷三增压集气站鸟瞰江油市,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江油采气作业区经理李鸿直言:“紧邻城市的气田,我国很少。”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已勘探开发120多个气田。在《中国油气田开发志·西南(中国石油)油气区油气田卷》上,中坝气田位列十七,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名列第一。

  江油市民普遍知道“城边边有个大气田”,不知其名为中坝。粑耳朵车师傅文杰说:“还以为雷三是一个人呢,管他含硫不含硫哟。”

  高含硫气藏,大隐,隐于大都市。

  产气31年,三次获得“高效开发气田”荣誉称号。社会贡献,知多少

  1982年3月30日,中21井等4口井投产,中坝气田雷三气藏正式开发。

  神秘的地宫大门打开,裹挟着硫化氢的天然气奔涌而出,在净化厂“分道扬镳”,硫化氢乖乖地变成工业原料——硫黄。

  从普通采气工成长为西南油气田劳动模范的周兰,在中坝气田工作26年,守护过3口高含硫气井。“记得很清楚的不是苦和累,而是时常感觉肚子缺油水的难受……

  31年风雨兼程,中坝气田风姿绰约。

  1990年12月,中坝气田雷三气藏获中国石油优秀开发方案设计奖;1996年5月,中坝气田获中国石油高效开发气田称号;2001年10月,中坝气田获中国石油高效开发老油气田称号。截至3月10日,中坝气田雷三气藏向川渝地区供气7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原煤13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万吨。按照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中心的方法计算,对民众健康的经济贡献值超过90亿元。

  江油肥肠,当地名吃。“路边店”以煤为燃料做肥肠,文火变武火,用铁钳捅炉子,扬起粉尘,浓浓的肥肠香气里充斥一股煤味。如今,以天然气为燃料,火力大小控制自如,也不见煤灰踪迹。

  地名有“油”,地下产气。江油市成为四川省“扩权强县”省直辖试点县级市,化工和机械等成为主导产业,是否与天然气密切相关,不得而知。但以天然气为能源炼制特种材料,质优价廉;出租车以天然气为燃料,市民普遍用天然气做饭,有目共睹。

  不为人知的是,我国高含硫气藏开发,从此悄然起步。

  汶川“5·12”大地震,气藏首次紧急关闭。气田无恙,为什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旷世之灾,震裂四川,震惊世人。

  中坝气田距汶川县100多公里。高含硫天然气一旦泄漏,将严重危及周边数十万名群众的生命安全。紧急关头,李庆急跑,迅速切换流程;赵俊带头冲向3号增压机,手动停机……雷三气藏的气井全部关闭,天然气净化厂平稳停车,比平时应急演练提前1分多钟。

  山崩地裂,路断河塞,而中坝气田安然无恙。为什么?

  高含硫气藏开采前无古人,难以万事俱备,需要有“硬件不足、软件弥补”的自觉。雷三气藏开采之初,致命的短板较多。当年的采气班长陈小余说:“如果有天然气泄漏苗头,我们就按事先分工,密切配合。”

  跨越理想与现实,离不开巨大的付出。为客观评定雷三气藏的储量,攻克技术难题,制定并调整开采方案……人们汇聚四川,贡献智慧。中国石油的天然气研究、工程设计等单位来了,“首钢”来了,“大连船舶”来了,法国阀门、加拿大天然气净化设备……也来了。

  雷三气藏,因高含硫而张牙舞爪。石油人,回报以一丝不苟,落实到位。

  阿姆河畔,有意气风发的中坝气田雷三气藏采气人。异国建功,凭什么开发阿姆河右岸天然气,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的重要项目。

  半个世纪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实践经验和历史积淀,高含硫气藏开发的技术实力和人才队伍,让西南油气田公司担当起采输气、天然气净化等生产操作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撑的重任。

  截至3月20日,西南油气田阿姆河项目部已安全开采原料气160多亿立方米,生产商品气150多亿立方米。中方员工队伍中,21人是川西北气矿员工,他们都接触过雷三气藏。

  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南油气田公司组织建设并投产6个高含硫气田、11套天然气净化装置。对其中的技术和操作人员追根溯源,他们与中坝气田雷三气藏都有一定的关系。

  中坝气田雷三气藏的人才成长,意味着理念和技术的进步——

  深化地质认识,补钻开发井,提高单井产量,加快开采速度,降低硫化氢严重腐蚀设备带来的安全风险。

  研究防腐技术以提高钻具和采气设备使用寿命,建造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设计采、输气站和管网,研制设备在线腐蚀监测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为高含硫气藏开发积累了重要的先导性技术经验。通过不断制订和完善采输气、净化、气田动态分析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为高含硫气藏安全生产提供了可贵的劳动组织方法。

  截至3月10日,中坝气田雷三气藏采出程度已超过92%,成为西南油气田公司高采收率气田之一,其勘探开发技术已经在温泉井飞仙关组等高含硫气田开发中发扬光大。

  静态的是历史,流传的是文化。精神基石,在何处一井一站,承载雷三名片;一言一行,饱含气藏底蕴。无论名片还是底蕴,展示的是人的精神风貌。中坝气田雷三气藏开发使享誉中国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化作人人过关、技术讨论和做精做细。

  1981年1月,中坝气田雷三气藏投产进入倒计时,采气工廖泽随队到卧龙河气田含硫气井站进行上岗前的操作培训,时间半年。他说,“上班时间,跟着师傅巡检、操作。下班后,背技术参数、设备型号和工艺流程……有培训就有考试,必须人人过关。”

  没有高含硫气藏开发先例,没有天然气取样、加注防腐剂等配套装备和工具,向市场求援靠不住,生产现场等不起。当年的技术人员李志敏认为,直面困难,满腔热情地进行创新式改进和替代,解决了许多难题。他,1982年7月大学毕业,职业生涯的首站就是中坝气田雷三气藏,至今都珍藏着当年和工人师傅商讨后绘制的图纸。

  31年,中坝气田雷三气藏生产管理和操作精细始终如一。钻获10口工业气井并投产,没有重大安全环保事故,数以万计的资料数据无差错。这里,培养了30多名技师,走出20多名高级工程师。

  如今,中坝气田雷三气藏日产气仅相当于投产初期的1/3、鼎盛时期的1/6。这意味着辉煌已成为历史,但可以肯定,我国第一个高含硫气藏开发的技术、经验和人才,为中国石油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