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审计署网站发布一则寥寥30字的公告称,“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
此前审计署已先后两次组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新华社昨日援引业内人士的话表示,这次审计署并未强调“地方”,预计将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首次进行全面审计。
上述公告发布前一天,有消息称,国务院7月26日下午发特急明电,要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审计署暂停所有的项目,7月27日开始培训,下周进驻各省市。”另据报道,大连市审计局网站上周五发布消息,称审计署办公厅已下发《关于准备开展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的通知》,当地审计部门已做好相关准备。
据人民网[微博](54.80,1.17,2.18%)、中新社昨日报道,全国性审计工作将于8月1日起“全部进点”,这也是审计署对地方债务的第二次全面摸底。人民网称,此次审计署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摸底和测评。
由于此前的审计局限于省、市、县三级政府性债务,外界对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整体规模多有猜测,“宁信其大不信其小”,并据此看空中国经济。
上海天强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祝波善提醒,外界有悲观者认定,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对整个经济是一个定时炸弹,但现在始终没有一个全面调查。此外,虽然中央政府有些政策导向已经改变,但地方政府主要靠投资来拉动的做法并没有改变。所以,全面摸清情况十分必要。
国际破产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认为,新一届政府早就想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新一届政府已步入正轨。而今年的经济形势又比较特别,一方面,地方政府隐形债务正在减轻,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债务陆续到期,现在进行全面的审计,时机比较适合。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告诉早报记者,目前中国地方政府花的钱占到了财政收入的80%还多。“最大的问题是,地方政府普遍有一种大跃进的思维,很多地方都想要跨越式发展,都要建立国际性的大都市,哪里有那么多的钱?十年要干完的事情,两年干完当然就不够了。”
政府债务“乱花迷眼”
上一次对地方债进行全面普查是在2011年3月至5月。当时,审计署对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云南省盈江县因地震未进行审计),摸清了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3类债务情况: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3类债务分布情况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
最新的一次大规模审计发生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针对的是中国规模最大以及经济最稳定的省份和城市。彼时,审计署对15个省、3个直辖市本级及其所属的15个省会城市本级、3个市辖区,共计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
审计显示,一些省会城市本级债务率和偿债率指标偏高,2012年,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
2010年,上述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在全国地方债务总额中占比约31.79%。但审计署相关负责人强调,由于不同区域、政府层级的债务规模比重差异很大,因此不能简单以此推算目前全国地方债务总规模。
关于债务总规模,一个被媒体广为引用的数据,是今年4月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估计的。项怀诚说,目前中央政府债务大约在7万至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估计为20多万亿元。他认为,这些债务优良率为95%到98%,且大体上是内债,占主体95%到98%。
“即便以最坏的情况考量,中国的广义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估也不会超过75%。”人民网昨日称,相较于美国100%以上的债务率以上以及日本高达227%的债务率,目前中国债务水平在国际惯例的临界点之下,在人均GDP安全边际之内。
“如果说纯粹从资产负债的角度来看,地方没有任何风险。但是从单个地方来看,这个风险太大了,有些地方政府根本没有钱来还债。”李曙光说,中国是议行合一的体制,地方政府的资产都是国有,本地没什么资产。但从全国来看,资产很大,所以地方政府的负债很有可能是全国人民的负债,会拖累公共服务。
“理清经济政治责任”
李曙光提醒,现在地方政府有一种公司化倾向。
“我非常反对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因为政府的经营能力不强,没有债务约束,且经商效率低,胡乱决策,胡乱贷款,最终到头来,后果由本地纳税人,甚至是全国的纳税人替它承担。我们希望塑造真正的公平、公正的市场主体,要创造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要让所有的竞争主体,包括民企、国企、外企,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中公平竞争。按照这个要求,那么我们的地方政府、各级政府应该撤出市场,好好地清理地方债务平台,好好地清理政府的投融资项目,好好审视一下地方政府对各种经济事务的插手和干预。”李曙光说。
但在祝波善看来,地方融资平台之所以大量存在,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在分税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承担了许多的职能,财权与事权并不统一。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还是在追求GDP,靠投资来拉动GDP。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相当明显。”
“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地方融资平台这样操作的话,会直接拖累银行。”祝波善说。
而在李曙光眼中,“目前想一下子清理掉地方性债务很难。我认为,每一任地方的书记、市长上任,都要做审计。如果任期内债务增加了,那么这届政府就不合格。我理解审计署这么做也有这样的含义。就是要把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划清楚,把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划清楚。”
“现在的这轮审计就是先了解情况,为后续的解决对策做准备。否则的话,基本上都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但是现在还是没有看出有什么好的思路,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实际上还没有思路。”祝波善说。
地方融资平台乱象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适时开展压力测试,动态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触点,及时锁定、防控和化解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继续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风险。”
进一步的对策也已在酝酿。今年3月,财政部长楼继伟甫一上任便透露,财政部正在部署关于政府债务规模的调查,分析其中的直接风险和或有风险。“先采取一些政策,制止住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趋势,再通过研究一些制度,给人家开一条正道,堵住那些歪门。”
今年6月底,审计署外交外事审计局局长马晓方做客人民网时透露,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抓紧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督。
相关监管行动已展开。上月底,媒体广为报道,银监会已发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全口径统计通知,要求银行把包括理财产品、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等融资投入平台的情况全部上报。
从审计署数据中,可看出地方融资平台的渠道融资乱象。审计抽查发现,2011年至2012年,有6个省本级和7个省会城市本级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和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融资1090.10亿元;12个省会城市本级和1个省本级通过BT和垫资施工方式实施196个建设项目,形成政府性债务1060.18亿元;3个省本级和3个省会城市本级的部分单位违规集资30.59亿元,合计2180.87亿元,占这些地区两年新举借债务总额的15.82%。
审计结果指出,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如BT融资年利率最高达20%、集资年利率最高达17.5%,蕴含新的风险隐患。所谓BT(建设-移交),简单理解就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
今年4月,有专业财经媒体援引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系统内部会议上的话称,平台贷款到期时间较为集中,财政代偿压力较大。去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9.3万亿元人民币,已超过2012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1.5倍,如果加上通过债券、信托等渠道融资的债务规模,这一比率将更高。
与此前两次不同,这次审计署并未强调“地方”,预计将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债 务首次进行全面审计。
记者 王道军 崔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