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今年最大用电负荷同比增长11.3%

2013-06-21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国家电网公司预计,今年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最大用电负荷同比增长11.3%,电力缺口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和长三角地区。适逢今年西南地区雨水充足,特高压工程将搭建输电“绿色走廊”,将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费城市上海和“盛满了水”的四川盆地紧密连接,让源源不断的清洁水电千里之间畅通无阻。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先后建成投运三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三项工程均保持安全运行,累计送电超过800亿千瓦时。向上特高压工程等一系列跨区跨省输电工程的运行实际已经证明,“电从远方来”,正发挥着显著的节能环保效应。其中,已成为我国南北方向重要的能源输送通道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安全运行超过50个月,累计送电419亿千瓦时;2012年年底投运的±800千伏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已累计送电52亿千瓦时,每年可向华东输送水电约360亿千瓦时,节约原煤16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40万吨。

  作为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落地省份,山西已尝到远距离输电的“甜头”。山西省发改委主任王赋表示,输电对山西GDP的贡献为输煤的6倍。2012年,由于受入电量,华北地区减排二氧化硫56.65万吨、二氧化碳15344.05万吨,而在华东、华中地区,这两项指标分别为26.21万吨、5839.8万吨和28.54万吨、7669.21万吨,跨区跨省输电的节能效益显著。

  数据显示,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加大跨区资源调配力度,全力保障清洁能源消纳,并网水电发电量完成51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9%;风电并网容量达到5554.3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国家电网已成为新能源发展的坚定推动力量。

  今年2月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坚持输煤输电并举,逐步提高输电比重”的能源发展战略。

  对照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未来更加可期——“两纵两横”特高压骨干网架、十余项直流输电工程,以及一批智能电网工程,起点、落点正与我国大型能源基地、负荷中心地区的分布情况吻合。从古丝绸之路上的新疆、甘肃,到长江上游的四川,从青海百万千瓦光伏,到东部新建核电,国家电网尽力满足大型煤电、水电、风电等基地的集约化综合开发和电力外送,让能源资源流动更加顺畅,获得相对更低的环境成本、运输成本和相对更高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性。

  践行低碳环保、建设美丽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重要的路径之一。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关专家分析称,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6%、56%、74%左右,产生的PM2.5占总量的50%-60%。其中,直燃煤的烟尘排放量接近电煤的3倍,是雾霾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4月27日,北京市政府提出全年燃煤总量将控制在2150万吨以内,年内实现四环路内燃煤锅炉全部用清洁能源替代,以减少大气污染。5月初,上海市召开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推进会暨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现场交流会,强调用3-5年时间消灭分散燃煤……全国多地相继出台针对高污染燃煤锅炉的拆改举措,加快终端能源消费低碳化的呼声渐高。

  根据国网能源院《跨区跨省电力交易对“三华”地区环保贡献分析》,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实现电能替代,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电网公司坚持以电力为中心的大能源观,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从根本上调整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争当绿色表率。

  为建设“绿色北京”,国家电网北京电力持续推进“煤改电”工程建设。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二环内的核心区共有22.8万户居民告别了“煤炉生活”,以一年户均燃烧1吨煤计算,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2.4万吨,极大降低了中心城区冬季采暖煤烟型污染。

  以电代油,主要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电气化轨道交通、农业电力灌溉等,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在北京、唐山、青岛、苏沪杭……从公共交通、市政环卫到出租车行业,公司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2008年以来,已建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353座、充电桩近1.5万个,建成了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大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设施,形成相关标准50多项,成功研制了20余类关键设备。“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建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3700座、充电桩34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