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南京银行便与法国巴黎银行全资子公司cetelem成立零售消费信贷中心,这是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的前身。其后,于2010年重组设立消费金融与信用卡中心,2014年,更名为消费金融中心,剥离信用卡,专注消费金融业务。
近日,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总经理张伟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场上消费金融创新的业务模式不断推出,在此过程中消费金融业务的资产质量控制技术建设最为关键。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的不良率低于1.5%,不良较低的关键在于把控好信用风险和合规风险。
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还尝试面向中小银行输出经验和技术,帮助合作银行设计适合当地市场环境的消费金融产品,目前技术输出合作银行已达到19家。
向其他银行输出技术
2010年,经银监会批准,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等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5家消费金融公司。
不同于上述消费金融公司模式,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为该行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的产物,于2007年成立,目前也由两家银行共同经营和管理,法国巴黎银行派出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下辖十一个分中心和九个内设部门,截至2016年3月底,贷款余额超过了80亿元,历年来累计投放金额约200亿元,服务客户近25万户,户均贷款余额约10万元。
张伟年表示,上述消费金融公司的优势在于政策相对鼓励、经营不受地域限制、机制灵活等,中小商业银行一般只能在经营区域内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他认为,银行从事消费金融业务,最大优势是资金,资金来源于本行;其次是银行拥有众多存量客户,可以作为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客户基础;最后银行的风控比较成熟。
而对于持牌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由于其相对独立,需要明确与发起银行之间资源共享和错位发展的策略。
“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暴露至少在一年之后,完整的周期一般为三年,届时其规模、不良、收益等才有参考价值。”张伟年这样说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接近监管层人士处获得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不良率等数据,2015年末,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率大约在2%-3.7%之间。
对此,张伟年表示,消费金融业务的资产质量控制技术尤为关键,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的不良率低于1.5%,这得益于其对消费金融业务的核心技术的把控。“消费金融业务的核心问题是信用风险和合规风险,在信用风险方面,从客户风险角度做客户分类,引入并优化法国巴黎银行的全自动决策引擎系统,严控不良;在合规风险方面,设计出信贷工厂的作业模式,将业务流程优化为销售、录入、预审、征信、审批、签约、放款、预警、催收等十个环节,均有匹配的专业团队,流程控制,交叉验证,相互制约,规避合规风险。”
2012年起,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尝试与中小银行打造消费金融业务联盟,面向中小银行输出经验和技术,帮助合作银行设计适合当地市场环境的消费金融产品。目前技术输出合作银行已达到19家,其中已有16家银行的消费金融产品正式投产,共实现消费贷款投放约30亿元,余额超过22亿元,另外3家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筹备工作正在开展中,即将向市场投放。
尝试与万达快钱合作
目前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主要从事传统消费金融业务,然而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兴起,其也在探索消费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
“对所有消费金融市场参与者来说,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挑战,未来的竞争中必然会出现机构之间的分化。”张伟年坦言,挑战在于,机构越来越多,不仅来自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还来自类金融机构体系,包括电商消费金融、P2P平台、互联网分期平台等;同时渠道转变,互联网渠道和场景重要性凸显。
比如,电商平台拥有互联网渠道和场景,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量很容易做起来。
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的传统消费金融业务主要依靠直销团队,与商户合作等。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初见雏形。
张伟年表示,从去年开始,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尝试做线上的基础工作,把消费金融产品移植到南京银行所有线上平台,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消费金融中心也建立了APP、网站等线上平台,按照设想将把线上平台做成一个开放式平台,与外部的各类互联网线上渠道互相连接,增加获客来源,比如线下合作商户,未来也可能有线上场景。他还透露,目前也与万达快钱商谈合作,即将推出基于零售消费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
张伟年透露,南京银行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消费金融中心能达到传统消费金融业务和互联网金融业务双重叠加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