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应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

2018-11-2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到:
近年来,银行业的数字化进程日新月异,传统的银行业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因而,商业银行必须顺应数字化这一发展趋势。

  日前,在由《中国银行业》杂志社与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表示,数字化推动了银行业转型,重塑业界生态。银行机构应顺应数字化发展大势,主动将数字化转型上升为银行发展战略,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确立新的考核维度和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27.2万亿元,占到了GDP的32.9%,位居全球第二位。信息技术推动银行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支付、获客、信贷、智能投顾及财富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实现了经营成本降低、服务效率提高、业务流程优化、风险管控加强、业务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服务质效,重新定义了银行服务。

  对于传统的银行业态变化,潘光伟列出了四个发展趋势。一是服务智能化。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银行机构转变金融服务理念,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对前中后台进行数字化再造,创新运营模式。二是业务场景化。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中,零售业务数字化是“重头戏”。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繁荣和信息技术带来的消费模式变革,一些银行积极应用具有场景化创新、小步迭代特点的数字化产品开发模式,将银行服务深度嵌入到多维度、高频次的交易场景中,让银行服务无处不在。三是渠道一体化。在数字化浪潮下,银行的服务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线上服务渠道成为许多银行的发力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和科技手段,做好渠道的整合与优化,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渠道体系。四是融合深度化。目前,银行与金融科技已经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银行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金融服务者,而是开放嫁接生态,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之路,潘光伟认为,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面临传统银行体制机制上的掣肘。而且缺乏数字化思维,在“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惯性下,银行服务离客户的真正需求依然有差距,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科技人才储备也不足,特别是既懂银行、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数字化转型人才支持还需加强。

  为此,潘光伟建议,首先,将数字化转型战略上升为银行战略。银行机构应顺应数字化发展大势,主动将数字化转型上升为全行战略。其次,契合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特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以数字化手段为依托,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开发符合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特点的业务和产品模式,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再次,以客户为中心,以数字化转型加快产品与服务优化与创新。银行金融机构应在场景金融上持续发力,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嵌套在场景中,在客户接触层面探索利用人脸、指纹、虹膜识别、机器学习等便捷技术,在各类交易行为的过程中设计各种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更多地打造围绕银行的生态圈,用场景粘住客户,进而转化成场景用户,全面优化客户体验。

  “另外,还要加强数据治理,严密防范数字化风险。加强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吸引和培养数字化人才。要加强与监管的沟通。”潘光伟表示,银行机构开展新产品、新业务、新技术方面的尝试都需要得到监管机构的指导和认可,确保创新既能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带来正面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要遵循监管底线,避免因技术创新带来的监管套利和风险事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