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季报的落幕,煤炭企业经营状况更加清晰,煤炭企业不仅盈利水平不断下降、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前9个月煤炭行业实现利润降幅仍较明显。面对煤炭“跌跌不休”之势,国家密集祭出救市组合拳,力图改善行业困局。
煤企70%亏损经营困难持续
据第一财经日报对国内二十家大型煤炭集团的业绩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这些企业净利润为-105.59亿元,还能保持盈利的煤企只有7家,但也均为微利,同时亏损企业的亏损幅度也在不断加大。
10月份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通报的前三季度煤炭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前三季度煤炭产销量、进口量同比均有所下降,煤炭使用量本世纪首次下降,然而库存压力仍较大、下游需求清淡,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截至9月底,全社会煤炭库存已经持续34个月在3亿吨以上,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煤炭使用量同比减少了1%至2%,是本世纪以来首次下降;近3个月,煤炭行业效益继续逐月下降。
全国煤炭企业亏损面仍在70%以上;部分煤炭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一些企业减发、欠发工资问题依然突出,有8个省区煤炭全行业亏损。根据财政部数据,前9个月煤炭行业实现利润降幅仍较明显。
事实上,我国煤炭行情下滑、煤企亏损,已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内煤炭价格却自2011年第四季度进入下行通道以来,便一直跌跌不休,2012年5月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有“煤炭金三角”之称的陕西榆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朔州自2012年以来也问题频出,下滑之势颇为引人注目。
8年投资3万亿产能远超50亿
“有十多个行业的企业大手笔投资煤矿,建设了很大的产能,使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全社会库存连续30多个月保持在3亿吨以上,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煤炭市场消化煤矿超前建设产能、消化库存,实现供需平衡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路耀华表示。
2005年是我国煤炭行业的一大转折,随着国家第一次进行资源整合,“黑金财富”陡然炙手可热,曾有烟草、房地产、装备制造等十几个与煤炭毫不搭边的行业进入投资,多年来涌入资金数额惊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06年以来,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1万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煤炭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11年达到顶峰,全年国内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总额为489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5.9%,2012年这一数据为5285.82亿元,增速有所下降,但也实现了同比7.7%的增长。
大量资金涌入煤矿建设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2009~2011年煤炭供不应求的局面,在2012年出现了大反转,社会库存首次突破了3亿吨,达到3.44亿吨。数据显示,2011年全社会剩余库存1.28亿吨,2010年全社会的煤炭库存量为1亿多吨,2009年仅为5000万吨左右,煤炭一直处于供应相对偏紧的状况。
粗略估计,包括在建产能,目前我国煤炭产能已远超50亿吨。同时,随着近几年煤炭产能大量集中释放,市场不断加剧的供大于求压力正在逐步“压垮”煤炭企业。
救市组合拳助力改善煤炭困局
为解决行业困境,政府近两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近期,煤炭救市政策密集发布,打出煤企限产、资源税改革、恢复进口关税等一些列组合拳。
2014年8月,《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发布,要求所有煤矿按照登记公布的生产能力和承诺事项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年度、季度、月度生产计划。
在研究、讨论、博弈多年后,煤炭资源税改革终于落地,2014年10月,《关于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通知》颁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14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煤炭资源税税率幅度为2%-10%,具体适用税率由省级财税部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