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美国、英国、日本列前三甲

2016-08-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G20峰会召开在即,关于峰会的话题持续升温。今天,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在京发布了《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报告显示:美国、英国、日本位列G20成员的前三甲,其中中国在G20中排名第9位,这是G20集团中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一个发展中国家。“该报告的研究成果与8月15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国家创新力指数的成果有相通之处,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互相印证了中国创新程度的提升,我们提出的‘全球创新 致胜之道’的理念和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宏兵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上述观点。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该黄皮书根据二十国集团(G20)各成员创新发展的实际,构建了G20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组成)和数学模型,对2013-2014年[ 由于国际数据一般要滞后两年,因此本报告所能采集到的最新数据截止2014年。由于科技创新持续影响时间较长,这一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各国当前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二十国集团(G20)各成员国的国家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为G20各成员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在本评价期内,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增幅比较显著,上升了2.6分,远高于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的平均变化水平(+0.5分);中国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创新竞争力排名最高的国家,说明这些年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国家创新竞争力。通过对比2013-2014年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变化情况可以发现,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这些年G20各成员为了尽快从经济危机的困局中实现恢复性增长,都采取了 “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的创新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报告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重创使发达国家反思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弊端,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夯实实体经济基础,首要的就是振兴制造业。以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不是对传统制造业的回归和修复,而是产业的彻底变革,催生新的产业部门,建立起新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将引发全球制造业新的革命,而且将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成为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主导。

  以产业创新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G20推动全球创新增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G20从危机应对管理向全球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G20产业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是把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相融合,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形成一种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新生产模式,这一生产模式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革命性颠覆,是实体与虚拟的结合,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总体上,G20创新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会呈现出以下四点特征:一是传统制造将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变;二是传统大批量生产将向个性化定制转变;三是传统主导权之争将向工业标准之争转变;四是传统成本竞争将向创新竞争转变。

  一直以来,G20各国都非常重视创新,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和研发,2013年G20的R&D经费支出达到约1.7万亿美元,R&D人员达到约783万人,平均每百万人中R&D人员达到约1600人。在此基础上,各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13年居民专利申请量达到167.8万件。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成果,也促使各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快速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2013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1.1万亿美元,高科技产品出口达到2万亿美元,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平均达到12.8%,最高的韩国达到27.1%。

  需要指出的是,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彻底颠覆和现代制造方式的重新塑造,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传统制造业的阻碍和新兴事物的稳定性挑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G20国家必须进一步实施五大战略,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战略、开放与协同创新战略、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深度融合战略、产学研合作循环战略、全球价值链再造战略。通过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有助于提升各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制造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