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认为,支小再贷款的扩围是我国实施结构性政策的一大亮点,将有助于缓解中小银行、新型互联网银行资金来源有限、负债端成本相对较高的现状,从而充分发挥中小银行和新型互联网银行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优势,拉动整个金融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
将支小再贷款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含新型互联网银行),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针对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提出的硬举措之一。
业内专家认为,支小再贷款的扩围是我国实施结构性政策的一大亮点,将有助于缓解中小银行、新型互联网银行资金来源有限、负债端成本相对较高的现状,从而充分发挥中小银行和新型互联网银行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优势,拉动整个金融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
有效解决中小银行
高负债成本痛点
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去年以来,再贷款在央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等支持的政策组合中从未缺席。2018年,央行三次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共4000亿元,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
对比以往,此次再贷款政策并非增加额度,而是扩大支持范围。业内专家认为,明确将中小银行包括互联网银行纳入再贷款政策,将有利于充分释放中小银行服务民营及中小企业的天然优势,将对改善中小微企业资金可获得性、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中小银行90%以上的客户都是中小微企业,将再贷款资金输送到专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中小银行,能够保证资金一定是投向中小微企业,确保结构化政策得到有效实施,达到最有效成果。”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一方面将扩大商业银行实际投放的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另一方面,由于合格银行种类和数量增加,商业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拓宽。”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认为。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制约中小银行信贷投放的最大痛点还在于其资金获取成本较高。
“目前,中小银行存贷增长不匹配矛盾进一步凸显,存贷比压力进一步加剧,制约其支持小微企业的意愿和能力。”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称。
有专家对此分析称,纳入再贷款范围将有助于降低中小银行资金获取成本,帮助其收益覆盖风险,增加银行放贷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以临商银行近日披露的数据为例,该行通过办理支小再贷款融资成本显著降低。2018年以来,该行累计办理央行支小再贷款10亿元,平均融资成本3%,累计节约融资成本约1200万元。
利好新型互联网银行
加速发展
特别强调将新型互联网银行纳入支小再贷款范围是此次《指导意见》的一大看点。
业内专家认为,纳入互联网银行进入支小再贷款范围,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银行在服务特定中小微企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银行的优势是资产端的获取能力非常强,借助互联网平台,其服务特定小微群体的能力远远超过一般商业银行,与传统银行形成了有效互补。”曾刚表示。
微众银行向《金融时报》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该行首创的全线上小微贷款产品“微业贷”,截至2018年12月已服务34万户小微企业,在授信客户中,64%的企业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且在获得授信时,“微业贷”66%的客户在获得授信时无任何企业类贷款记录。
“相比传统银行,互联网银行在科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科技优势对于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效率至关重要。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银行在风险定价模型、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均走在前列,使其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竞争力逐步凸显。”徐承远认为。
另一方面,从互联网银行自身发展来看,不仅面临着与传统中小银行类似的较高负债成本问题,其最大的痛点还在于负债来源相对匮乏。
此前,民营银行负债端多数依赖于股东资金以及同业负债,客户存款占比较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截至2017年年末,前海微众银行同业负债占比高达61.62%,虽然同业负债这一数据较2016年的85%已经有了明显回落,但仍反映出民营银行存在过度依赖同业存款的问题。
“用再贷款来支持互联网银行,除了可以降低其资金成本,从而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其负债结构,降低同业负债占比。其最终结果都将转化为促进互联网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曾刚认为。
“解渴”中小企业
亟须优质中小银行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与中小银行发展息息相关。专家分析认为,自2017年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加强之后,中小银行经营难度明显加大。真正实现对民营及小微企业的有效支持,需要更加关注中小银行群体,特别是更好地疏通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机制。
在谈及有哪些原因造成中小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时,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对于民营和小微企业有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现象,资本金约束、信用扩张能力的制约使中小银行信用扩张意愿不足;另一方面是监管政策偏紧偏严使中小银行存在不愿贷、不敢贷、不能贷的问题;此外,中小银行客观上对于缺乏抵质押物的微观主体的风险定价能力不足,民营和小微企业客观上经营风险较大、偿债能力较弱。
事实上,包括此次支小再贷款扩围,自去年出台的一系列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中,支持中小银行发展已经成为其中一大着力点。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支持民营银行和其他地方法人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加快建设与民营中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为了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我们需要更多的优质中小微金融机构。”国信证券(002736)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剑建议,后续监管层应继续出台支持中小微金融机构的其他措施,比如差异化鼓励进行资本补充、流动性支持、分支开设等,以便能够以更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改善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
而从中小银行自身来看,在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的情况下,还需要更多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风控能力,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从而有效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