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二中全会今召开,将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今日起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建议人选将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
根据议程,本次会议将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稿。此外,会议还将讨论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和向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
由于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本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相关议题备受关注。自中共十七大以来,尤其是十七届二中全会出台《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后,中国以大部门制改革为主的政府机构调整,一直是中外媒体的焦点话题。
200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国务院新组建交通运输部等5个部委,改革后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为27个,这次调整也被媒体称为“第一轮大部制改革”。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大再次提及“大部制”,十八大报告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有分析称,十八届二中全会将国务院机构改革议题列入日程,这是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也意味着不久后召开的“两会”将推进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调整。
对于新一轮的机构调整,2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指出,“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分析,此轮机构调整应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内部关系,而不是过多看重外部的部门合并。
“大部制改革,不是部门越大越好,而是要达到简政放权的目的,减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的干预,削减政府的权力,剥夺政府的部门利益,这才是最核心的,如果没有这些内涵的改革,简单的部门合并其意义并不大。”
汪玉凯表示,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并不只能从行政的视角对改革进行设计,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
有分析称,推进政府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很难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在明确改革目标后,重在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由此真正释放出强劲的改革红利。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释放何种信号
虽然从目前的信息披露来看,此次机构改革的主要框架与具体细节仍是未知数,但从新华社电稿中“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等醒目的关键词来看,几乎没有悬念的是,本次的政府机构改革,仍将延续此前数次改革的脉络。
中共中央政治局23日召开会议,讨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稿。会议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首先抓紧抓好,将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虽是一则会议新闻里的寥寥两百字,其中传递的丰富信息却不容小觑。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3月份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列为与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同等重要的议题,并明确指出“将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十八届二中全会的议题”,充分显示出其分量与力度。
行政体制的除弊革新,承载了人们对更优质公共服务、更廉洁政府的新期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已经进行了6次比较大的改革,如1982年,重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1993年,强调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998年,重在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2008年,突出公共服务和“大部制”改革。略作梳理,不难发现这一系列改革的脉络:一是进一步与时代接轨,二是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三是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政府运作更规范,行政效率、透明度有了质的提升。
但毋庸讳言,行政体制改革仍大有空间,与理想状态以及公众期待仍存在不少差距,一些新的“大部委”并未实现1+1>2的改革初衷。比如,“切得过细”,条块管理导致的特殊利益集团仍然成为提高行政效率的阻力,“果实长在草上归农业部管,长在树上归林业部管,长在水里则归水利部管”式的悖论仍不同程度存在;又如,“管得低效”、“屁股指挥脑袋”现象长期存在,经常出现监管者缺位、错位或越位的困境,“8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式尴尬并未实质性改变。
亦因如此,关于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机构调整和优化问题,一直为公众关注和猜测。虽然从目前的信息披露来看,此次机构改革的主要框架与具体细节仍是未知数,但从新华社电稿中“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等醒目的关键词来看,几乎没有悬念的是,本次的政府机构改革,仍将延续此前数次改革的脉络。所谓“简政放权”,就是政府权力要有所放弃,政府管得太多的,要收缩;市场、社会组织可以做得更好的,要赋权让利。作为改革大方向的“小政府、大社会”改革路径,从表面上看,在不少方面公权力确实是在“革自己的命”、让出自己的“饭碗”,但实质上这种“革命”是政府管理能力的一种升华与涅槃——政府不必管得过泛过细,完全可以抓牢关键、放开其余,敢于放手,把很多工作移交给社会力量、让企业来做,这样不仅效率更高,并且可挤压公权寻租的空间,更可培育民间自治,一举数得。
23日的政治局会议指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从这样的高度解读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无疑给了公众更多的期待。中国式行政体制改革,如何在打造一个小而“优”、小而“强”、小而“廉”的政府,在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理念螺旋式提升的努力中,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游说和干扰,打破“精简—反弹—再精简—再反弹”的历史定律,仍需要大决心、大勇气、大作为。
海外媒体关注中国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3日召开会议,决定将于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
据香港《南华早报》2月24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23日讨论了将提交全国人大正式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草案。不过新华社的报道没有提供关于机构改革的细节,但有媒体援引匿名人士的话说,民政部和国家海洋局将会扩大并被授予更多职责。
媒体还称,目前由多个部委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也将进行调整。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月24日报道称,十八届二中全会将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稿。有媒体指出,此前广为流传的“大能源”、“大文化”、“大金融”、“大体改委”等部门的改革,暂未列入此轮“大部制”改革的重点。
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24日注意到,政治局会议认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首先抓紧抓好”,并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把“职能转变”放在更突出位置,继续“简政放权”。
国家机构和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定为二中全会议题
新华网北京2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3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讨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稿。会议认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首先抓紧抓好。要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讨论了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和向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
会议确定将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十八届二中全会的议题。
会议讨论了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会议指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同心同德,团结奋进,顽强拼搏,迎难而上,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会议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会议同意国务院将《政府工作报告》稿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作者 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