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改写再融资业务生态,投行转身综合融资服务

2017-02-2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再融资新规冲击波

  尽管再融资政策收紧的信号早在2015年传出,然而此次新规出台还是让多家券商重新作出安排。

  2月17日证监会向再融资“亮剑”,尽管进行“新老划断”安排,仍对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影响深远。

  根据wind统计,2014-2016年间,再融资规模累计3.64万亿,处于历史巅峰,在此期间,尽管投行IPO收入寡淡,但在再融资业务上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券商投行将要面临结构调整。根据记者调查了解到,再融资近3年内在股权融资业务上占比较高,有多家大型券商占比甚至超90%,受较大冲击。

  随着监管环境的变化,如何重新调整布局思路,再度成为各家券商思考的问题。

  大小投行分化

  根据证监会披露信息显示,在会再融资项目共有384个,其中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有357家上市公司,申请“可转债”有14家,申请“配股”有10家;另有2家申请“优先股”和1家申请“公司债”。

  “从监管层此次态度来看,他们希望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该更加谨慎,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但希望股权融资不要作为主要手段。”深圳一家大型券商保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对此,记者以“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类型,对再融资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包揽此类项目最多的中介机构为中信证券(16.900, 0.02, 0.12%),共有24个;国泰君安(19.540, 0.00, 0.00%)证券、广发证券(18.200, 0.13, 0.72%)、国信证券(15.550, -0.06, -0.38%)分别有22家、21家、20家,依次排在第2-4位。

  “大型投行的上市公司客户数量较多,所以随着这几年再融资需求旺盛,大投行也从中受益,预计此次会受到较大影响。”广州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分析指出。

  以中信证券为例,2016年半年报显示,中信证券的再融资主承销金额在股权融资承销金额中占比98.66%;2015年占比93.18%;2014年则占比93.48%。国泰君安证券、广发证券、国信证券等大型券商亦有类似的情况,再融资业务收入近3年来在股权融资中占比都维持较高水平。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人士亦表示,再融资新政对投行潜在项目的影响很大,再融资业务未来会面临萎缩。“短期内效果不明显,在会项目按照老规则处理,对投行而言尚有一年过渡期,但长期来看,再融资业务收入会有明显的下滑。”

  而小型券商因差异化竞争,受此冲击较小。深圳一家小型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我们投行主攻新三板与债券业务,在股权融资方面IPO、再融资均有少数项目,所以我们这次受影响不大。”

  华泰证券(18.910, 0.39, 2.11%)非银分析师沈娟表示,此次监管层进一步完善再融资政策,力度大幅收紧,短期来看对再融资规模影响较大,整体业务规模将缩减。但在IPO加速、可转债及配股发行或回暖的环境下,预计投行整体业务规模下滑压力不大。

  业务面临“再考验”

  尽管再融资政策收紧的信号早在2015年传出,然而此次新规出台的力度和时间点还是让多家券商有点“猝不及防”。

  “监管层出台新规后,我们被要求好好研究可转债案例和规则。”前述上海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一些客户因为再融资新规处于两难状态。我们近期将会重新梳理客户的信息,看看哪些具备发行可转债的要求,毕竟可转债会是一个可替代的最优方案。”

  他表示,融资工具多元,关键要看中介机构能否带来融资创新方案。

  这不仅仅是个例,愈来愈多的券商认为,未来再融资服务将会是全方面的。

  前述深圳一家大型券商保代谈道,投行将要更注重销售能力和综合融资服务能力。他进一步解释称,“以前做定增,投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募投项目规划,只需要测算和选择融资时点即可,但我觉得未来更考验投行的融资设计能力,比如债股结合等。”

  另有券商人士谈道,投行的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投行的再融资业务团队将变得“精简”。“事实上,2016年以来已经有投行嗅到监管层的变化,有些开始转向发力储备IPO项目。”北京一家券商保代告诉记者。

  上海一家小型券商的保代亦表示,2016年定增批文下发速度越来越慢,投行业务重心转移在IPO业务上。“预计投行在再融资上投入的人员会有所减少,由少量的人提供高质量上市公司融资服务。事实上在消化完在会项目后,未来定增的规模虽然预计为原来的一半左右,但这仍然是较大的市场机会。”

  中信证券资本市场部卢小萌在2月19日的电话会议中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发现3100家上市公司中还有1200多家是满足新的非公开发行规定的,而且是不可以发行可转债作为替代融资的,所以成为了市场的潜在供给端,也就是说这个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的增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