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筹股“T+0”胎动,A股全面实行须过四关

2014-04-02   来源:证券日报
分享到:
上交所近日呼吁在蓝筹股推行“T+0”制度。那么,推行此项制度是否已经成熟?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对我国有何借鉴之处?就此问题《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专家。

  专家表示,“T+0”并非毫无顾忌地当日买当日卖,需要配套措施和约束条件推行“T+0”制度。那么,推行此项制度是否已经成熟?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对我国有何借鉴之处?就此问题《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专家。

  改变“沪弱深强”格局

  日前,首发企业可自主选择上市地的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引发关于沪深交易所地位平衡的讨论。其实,此前上交所有关推出蓝筹股“T+0”交易机制的呼吁,也与此有直接的关联。

  “上交所之所以呼吁推出蓝筹股‘T+0’交易机制,是因为目前上交所处于弱势,与提振交易活跃度和交易效率有直接关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记者了解,自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保持着“沪强深弱”的格局。后来国家为了进一步平衡二者,把中小板和创业板放在了深交所,深交所的地位开始上升,在以国企为主导的大盘蓝筹股纷纷上市之后,上交所的优势已经逐渐模糊。尤其是在“十二五”明确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之后,中小板和创业板中上市的公司逐渐增多,而大蓝筹交投的日渐不活跃造成了“沪弱深强”的格局。

  吕随启表示,上交所之前呼吁成立“国际板”,乃至日前的“战略新兴产业板”,目的都是为了扭转颓势。但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造成了“国际板”的“流产”,而创业板、“新三板”的定位又和“战略新兴产业板”有雷同之处,所以上交所才转向推出大盘蓝筹股“T+0”的交易机制。

  “T+0”不存在法律障碍

  今年“两会”期间,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表示,上交所是一个以多层级蓝筹股为主的市场,交易所一直在努力使蓝筹股更有吸引力。“关于蓝筹股实行T+0的交易制度,上交所正在努力推进。”

  所谓“T+0”交易机制,即日内回转交易,通俗来讲,就是投资者在当日买进后能当日卖出。

  对此,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全面推行‘T+0’ 交易制度,条件并不成熟,对于局部的尝试,也要加以谨慎。目前,大盘蓝筹股普遍估值较低,年均换手率为50%,所以在这方面推行T+0交易机制,对于活跃市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1日收盘,上证综指的市盈率为9.25倍,市净率为1.28倍;上证50指数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则分别为7.14倍和1.13倍;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8.28倍和1.24倍。由此可见,A股蓝筹股已经处在历史最低估值水平。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A股市场曾经实行过T+0交易,但由于当时股市投机过度,T+0交易被认为助长了市场炒作的风险,于1995年被禁止并让“T+1”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此后,2005年《证券法》修订时,取消了有关“当日买入的股票,不得当日卖出”的规定,A股推行“T+0”交易制度已经不存在法律障碍。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曾表示,“T+0”交易对于市场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是有利于释放交易需求,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强市场流动性;二是有利于提高市场定价效率,改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三是有利于投资者规避隔日股价波动风险,或及时了结获利。对于不能通过ETF申赎组合操作或通过股指期货对冲等手段管理风险的中小投资者而言,进一步增加了交易渠道;四是有利于拓展投资者交易模式,推动证券行业和基金管理行业产品及交易方式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则表示,现在“T+0”交易机制可以恢复,推出“T+0”可以规避风险,活跃市场,增加交易量,有助于增加券商的交易佣金。同时,“T+0”还将会对股市的暴涨暴跌起到一个抹平的作用。

  招商证券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对大蓝筹实行“T+0”交易,就开启了做多资金当日平仓的机会,同时降低了隔夜持仓的风险。如此,多头便敢于投入更多的资金入场,市场做多的意愿将增强,也会促进大盘“走牛”。

  全面推行“T+0”尚需时日

  “需要注意的是,交易机制只是一个形式,就现在而言,推行了‘T+1’制度这么长时间,但我国A股市场仍然属于融资市,投机氛围仍然浓重,所以全面推行 ‘T+0’条件尚不成熟。”吕随启表示,“此外,当今中小投资者普遍都是做多思维,而做空的思维并不完善,而且和机构相比,中小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显然不能企及,所以推出T+0对于中小投资者不一定是绝对的利好。”

  据记者了解,去年8月光大乌龙指事件中,在早盘被大幅拉升之后,为数众多的中小投资者在“羊群效应”的驱使下,争先恐后地于高位买进被套,从而蒙受无能为力的损失。

  张晓军此前表示,目前全面实行“T+0”有多方面的风险:一是A股的换手率已居世界前列,实行“T+0”交易改善市场流动性的必要性不足;二是“T+0”交易可能加剧市场炒作,增加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三是经验丰富、规模较大的投资者采用高频交易和算法策略,这会导致中小投资者在交易中处于劣势,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四是存在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实行“T+1”交易后,股市波动性有减小的趋势。同时还有研究表明,交易越频繁,收益越小。以2012年市场数据为例,专业机构、自然人的平均持股期限分别为143个交易日和44个交易日,其相应的收益率分别为7.71%和2.44%。持股时间越长的自然人,其收益率越高。

  “从境外经验来看,美国和我国台湾都将日内回转交易限定在信用账户内进行。同时为避免风险承担能力不足的中小投资者过于频繁地从事回转交易,各市场还都会对回转交易进行严格监管并设置一定的投资者门槛。”张晓军表示。

  记者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网站上的“现金账户交易规则”中得知,投资者必须确保其账户内自有权益符合25000美元的最低要求,才能够在连续5个交易日内发生4笔以上日内回转交易,如果一个余额小于25000美元的账户被标记为“即日交易账户”,这个账户必须被冻结90天,以防止新的交易。此外,现金帐户买卖交易,通常需要三个工作日时间进行交割手续,依据规定,卖出股票所得金额,在第三个工作日后才能使用。

  “很多中小投资者所设想的‘T+0’制度,觉得就是毫无顾忌地当日买当日卖,其实没那么简单。在国外‘T+0’没有那么宽松,而是有着相当多的配套措施和约束条件,而这也是我国目前实行‘T+0’所不具备的。”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

  “鸣冤”低市盈率 上交所欲借四大优势引源

  竞争正在白热化。

  3月3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部起草发布了一份《关于发布市盈率问题解释口径的通知》。

  这份编号为“重要业务通知〔2014〕6号”的文件,对拟上市企业、地方政府、PE和投行等主体,普遍对上交所“主板市盈率最低”的看法进行了回应,并附带了一篇名为《市盈率之惑:假如工商银行转板到创业板》的文章。

  上述材料将上交所主板市场和创业板进行了对比,以此表达了“一个企业无论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哪个板块上市,其市盈率是相同的”的观点。

  同时,上交所发行上市部还让其全市场服务人员在工作中对此进行宣传并可以发送给服务对象。

  一位收到此份宣传文件的投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交所最近确实是着急了。对于市盈率计较到这种程度,还是第一次见。”

  上交所在文件中称,通过宣传希望上交所的“上海形象、主板地位、分道审核、债市发达”等优势会对拟上市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3月27日,证监会曾宣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可以根据其自身意愿,在沪深两地自主选择上市地,不再与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数量挂钩。虽然看似进步举措,但这也被视作是上交所游说的结果。

  上交所此份文件背后,是日益激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竞争,除了传统的上交所、深交所以外,目前赴港上市、赴美上市也日益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选择,如何吸引拟上市公司前来挂牌早已成为上交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上交所很清楚,就算监管层放开上市地划分的限制,也不见得就能解决问题,如果大家都认为上交所的市盈率低,谁还愿意过来呢。”一位上海本地的私募人士对此坦言。

  上交所喊冤“低市盈率”

  上交所显然已经意识到了上述问题的重要性。

  其在《市盈率之惑:假如工商银行转板到创业板》中称:“如果看一个板块所有的股票平均市盈率你当然会得出主板市盈率最低。但是如果换成看2012年企业发行平均市盈率又会如何?在主板上市的股票,发行市盈率似乎还略高于境内其他板块。”

  上交所列举了在2012年上海主板、深圳中小板、深圳创业板分别的市盈率和上市公司进行对比,上海主板为8家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6.4;中小板为5家,平均市盈率24.49;创业板为2家,平均市盈率26.19.

  同时,上交所也指出该数据并不可靠,其实平均市盈率是统计方法和样本股选择的游戏。

  “就统计方法选择而言,如果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板中上证180指数的成分股(即五大银行、”两桶油“等180只股票),其股本、市值、收入、利润均占75%以上的权重,因这些大盘股成长性一般,其平均市盈率2013年底只有9.25倍。试想,有这么多的低市盈率、高权重的股票,主板的整体市盈率怎么可能高呢?”上交所在文中指出。

  上交所更是在文中罕见的对深交所创业板的高市盈率问题进行直接评论。

  “大家看到创业板公司,无论是发行市盈率还是二级市场市盈率,普遍都比主板的公司高。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原因不是其选择的上市板块,而是公司本身的成长性。”

  对于市盈率高低是否与交易所有关,上交所最后得出结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投资者群体和交易制度相同,一个企业的市盈率仅取决于其成长性,无论到哪个板块上市,其市盈率是相同的。”

  为新兴产业板开路?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其实市盈率这东西,我们都知道是行业和上市企业自身成长性问题,和上市地点交易所关系微乎其微,而上交所却对这个问题如此重视,并且专门提及创业板进行分析,确实不曾遇见。”

  这样的第一次其实从侧面反映了现在上交所与深交所的资源大战正在日趋激烈。

  截至3月27日,证监会最新IPO排队企业名单显示,在上交所申报企业为169个,在深交所申报企业为281个。数量悬殊下还有企业类型的差别,在上交所申报的以银行业、建筑业、矿产化工业居多,仅银行就有9家之多。深交所申报企业则是高科技软件类、服务类居多。

  事实上,前述文件背后,上交所在2014年工作安排中同样动作频频。除了继续实施蓝筹股市场战略,深化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稳妥推出优先股等措施,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更在此前表示,上交所将积极推动T+0交易制度的出台,建议在沪市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

  “上交所这次的做法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成长企业来主板上市,同时也不排除是为了给战略新型产业板的未来开路。”前述私募人士认为。

  尽管动作不断,但两大交易所对日益白热化的竞争关系,始终讳莫如深。

  此前,对于上交所新兴产业板是否直接和创业板竞争,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表示:“首先我们是全力做好创业板,与上交所保持良性竞争,共同发展。两个交易所应该差异性发展,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上述问题致电上交所方面,但未能与其取得联系。(21世纪经济报道)

  成交规模回升 QFII扫货蓝筹股

  3月份,A股市场先抑后扬,月内随着股指的企稳反弹,市场人气逐渐恢复,大宗交易平台的成交规模相比2月份也有所回升。

  成交规模回升

  截至3月26日,沪深两市3月份共有190家公司发生大宗交易555次,累计成交15.18亿股,成交总金额171.4亿元。目前3月还有3个交易日,相比2月份,尽管只有月总成交规模出现环比上升,但随着3月份后3个交易日的结束,交投活跃于2月份的可能性相对较大(2月份两市共有213家公司发生大宗交易585次,累计成交15.34亿股,成交总金额168.16亿元).

  统计3月份大宗交易的折价情况,目前全部交易平均折价率约为5.05%,相比2月份的4.64%有所上升,其中月内溢价成交次数明显降温,555次交易中仅有31次为溢价成交,占比5.59%,而2月份的585次交易中,溢价交易则多达103次,占比17.61%。

  观察月内各周大宗交易的成交情况,成交活跃度与市场表现基本成正比变化,即市场整体回暖,大宗交易的成交规模也会随之放大。3月1日~3月7日,3月份首周上证指数小幅上扬了0.08%,期间大宗交易成交4.15亿股股份,成交金额50.85亿元;3月10日~3月14日,随着市场的回调,大盘整体下跌了2.6%,期间即成为了3月份大宗交易成交最为寡淡的时期,两市仅成交了2.34亿股股份,涉及金额25.4亿元;3月17日~3月21日,股指企稳反弹,上证综指上涨2.16%,大宗交易平台人气也再度恢复,成交4.66亿股股份,涉及金额61.53亿元;3月24日~3月26日,尽管周内尚有2个交易日未完成,但目前的成交量也已超越第二周,共计成交4.03亿股股份,涉及金额33.61亿元。

  此外,统计显示,随着股指的探底回升,前期经过爆炒的小盘题材股逐渐呈现走弱迹象,而一些涨幅不大的主板个股则逐渐受到资金追捧。3月份,中国石油、天成控股、江苏阳光、盛屯矿业等多家主板个股均交易频繁。其中,成交次数最多的天成控股,3月14日~26日,机构专用席位、南京证券上海南车站路营业部、第一创业证券佛山季华四路营业部等多家席位份17次买入公司股份,累计耗资3.55亿元,成交价相比前一日收盘价折价4.45%~10.02%不等。市场认为,当部分涨幅过大的题材股退潮后,主力资金或正从涨幅不大的沪市主板挖掘新的热点,投资者可从新兴+转轨角度逢低进行布局。

  QFII扫货蓝筹股

  3月份,多只蓝筹股现身大宗交易榜单。其中,中信证券总部(非营业场所)分别于3月4日、5日、14日、17日、18日、19日、24日及25日累计耗资11.99亿元,分24次买入新华保险、华能国际、招商银行、长江电力、大秦铁路、中国神华、交通银行、中国太保、中国石油等11只蓝筹股;国泰君安总部则于3月19日、20日、24日、25日、26日分别购入中国石油、中国平安、中国医药等公司,尽管出手次数较少,但手笔颇大,仅3月19日、25日两个交易日即购入中国平安2000万股,涉及金额74580万元。观察上述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多属于估值较低、业绩增长相对稳健的传统行业龙头,如交通银行,目前的动态市盈率仅有4.49倍,市净率则早已破净,估值处于绝对历史低位。

  由于秉承价值投资理念,低估值蓝筹股历来是QFII最爱,经统计,截至3月26日,中信证券总部(非营业场所)、国泰君安总部、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营业部、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高华证券北京金融街营业部,5家QFII营业部共合计斥资24.88亿元买入22只蓝筹股。历史经验显示,QFII营业部往往会选择在A股阶段性底部开始大规模出手,而此后A股往往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上涨行情。近年来最典型的一次要数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期间,当时以海通证券国际部为代表的QFII营业部,共耗资近17亿元,多次购买蓝筹股,沪指也从2012年12月4日的1949点一路涨至2013年2月8日的2443点。业内人士认为,相对蓝筹股的市值而言,单凭上述QFII的出手规模,还很难产生实质性效果,不过这类资金素以政策敏感度较高著称,因此经常成为引领其他资金投资动向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