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自今年7月23日起施行。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布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全面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外商投资法》施行后,推进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最新配套文件,展示了我国坚定不移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跨国投资的决心,将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环境,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只减不增 提高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开放水平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对外商投资的开放。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提出了自贸试验区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2017年6月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首次提出全国范围内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此后每年6月,新版的全国和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总会如期公布,并且不断压缩。
2017年至2019年,我国连续三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金融、汽车等行业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有效提振了外商投资信心。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在全球跨国投资连续下滑的背景下,我国吸引外资分别达1363亿美元、1383亿美元、141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稳中有增、稳中提质。
具体来看,与2019年版相比,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提高了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开放水平。其中,全国负面清单由40条减至33条,压减比例为17.5%,还有2条部分开放;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由37条减至30条,压减比例为18.9%,还有1条部分开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大伟分析称,这是我国政府连续第四年对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行压减,突出展现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和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疫情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对推动跨国投资尽快回暖、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中国从2013年以来对外资限制程度迅速下降,下降幅度是各主要经济体中最大的之一。“可以说,负面清单的不断压缩是推动中国投资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方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表示。
压缩负面清单 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规模将同比下降40%。“正是因为这样,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出台具有和往年不同的意义。”崔凡表示。
目前来看,我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正在积极推动复工复产,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李大伟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立足自身经济高质量发展诉求,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和鼓励全球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兴业,不但有助于我国自身经济的恢复,更能够通过产业链的传导效应,带动与来华投资企业具有紧密上下游关系的诸多企业复工复产、新增投资,进而有效推动全球贸易投资逐步回稳,为抗击疫情、增强经济活力作出积极贡献。
“可以说,每一个负面清单条目的取消或放宽都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的领域,会带来相应的外资流入。”崔凡举例说,在扩增量方面,在今年4月1日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当天,路博迈(Neuberger Berman)和贝莱德(BlackRock)就向中国监管部门提交了在中国设立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的申请;2018年新能源汽车与专用车股比限制的取消则直接迎来了特斯拉在上海的落户。
同时,股比限制的取消或放松对现有外资稳存量也具有现实意义。崔凡表示,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业务相关的新开放领域之后,能更好地优化部署其组织结构和产业链,从而更愿意长期留在中国拓展业务。
优化营商环境 让外商愿意来留得住有发展
展望下一阶段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势,崔凡认为,中国有统一庞大且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还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将进一步向中高端攀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价值链中的中心地位将更加巩固。
“真正有全球战略眼光的投资者必然不会放弃在中国的投资机会,惠州埃克森美孚项目、湛江巴斯夫项目、西安三星项目等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正在陆续落地。”崔凡说。
外资进入中国按照中国法律设立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原则上应该享受国民待遇,受到与内资企业一视同仁的监管,一样地享受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崔凡分析称,当越来越多的外资由于庞大国内市场的吸引力而进入中国,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过程和营商环境的改善过程也就是对外开放的深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