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贷款规模几何级递增,前10月8344亿创纪录

2012-11-1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央行网站公开资料显示,今年前十个月信托贷款已达8344亿元,远远超过2009年全年的最高峰值4364亿元,亦比去年全年的2034亿元增长了三倍。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今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财政状况欠佳,投资项目资本金拨款不足,贷款和发债不能用作资本金,信托贷款作为补充项目资本金的变相渠道因此出现激增的情况。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表示,信托贷款规模大不意味着必然的风险,但需要防范短期内出现风险扩张的不良影响。

  信托贷款峰谷

  根据央行发布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10月份新增信托贷款1445亿元,同比多增1355亿元,环比下降28.61%。

  连平认为,10月份信托贷款同比下降主要是季度性因素,受三季度末银行冲量影响,四季度初信托贷款出现回落。今年1至10月份,信托贷款分别在1、4、7、10月份出现环比回落,降幅分别为97.91%、103.26%、81.81%和28.61%。

  不过,历年比较来看,今年的信托贷款较以往呈几何级递增。

  此前,虽然银行发售理财产品,通过信托渠道受让本行信贷资产的便捷做法受到监管部门的限制,但银信合作产品并未消迹,却以银证信合作的方式再次出现,后者增加券商作为中间渠道。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今年上半年的信托贷款达到3432亿元,超过2008年全年度的信托贷款规模。截至10月末,今年前10个月的信托贷款为8344亿元,而去年的信托贷款仅为2034亿元。

  今年信托贷款发展势头如此迅猛的动力在哪?

  鲁政委表示,今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财政状况欠佳,项目资本金不足,是导致信托贷款规模飙升的重要原因。

  截至今年9月初,发改委批复的项目涉及资金已经超过1万亿元,其中城轨项目资金规模比2008年底金融危机时还多4000亿。当时已公布总投资情况的23个项目,共需要投资8418.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负担的资本金为25%-50%不等,剩余资金主要靠银行等其他渠道解决。

  连平认为,今年信托贷款激增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需求旺盛,包括地方融资平台的需求。由于银监部门“降旧控新”,举债融资方式受阻,从而抬高了信托贷款需求。另一方面是在国家严格调控下,商业银行收紧对开发商的信贷发放,因此房地产企业就转向信托贷款获取融资。

  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信托贷款仅为825亿元,2007年攀升至1702亿元,同比上升106.3%。之后,虽然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亦以2008年84.72%、2009年38.8%的同比增速快速增长,并于2009年达到4364亿元的峰值。

  由于信托贷款融资的约束条件相对宽松,信用风险比较大。银信合作模式在升温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监管层的关注。

  2010年7月初,银监会口头叫停银信合作,并于当年8月正式下发《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对银行和信托公司理财合作业务作进一步规范。

  之后,信托贷款规模一度受限。2010年信托贷款为3865亿元,同比下降11.43%;2011年信托贷款为2034亿元,同比下降47.37%。

  风险不是必然

  据称,银信合作发放信托贷款始于2006年前后,当时国开行有项目没资金,其它银行就发行理财计划并通过信托发放贷款,由国开行担保。

  与银行贷款相比,信托贷款融资成本较高,约束条件相对宽松,但信用风险也比较大。

  受盈利驱逐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是没有理由拒绝符合本行要求的贷款申请的。不论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是房地产商,转向信托贷款进行项目融资,背后原因值得商榷。

  巨额信托贷款的潜在风险亦不容小视。据中金公司报告分析,2012年预计到期的房地产信托规模2234亿元,总还款额约2500亿元,2013年预计到期规模2816亿元。

  鲁政委表示,今年信托贷款激增一方面反映了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信托贷款潜在的风险,虽然平台贷款有地方政府作为担保,信用较高,但由于政府投放的项目大多收益率低,有些甚至带有公益色彩,之后的现金流能否还本付息亦非定数。

  连平则表示,信托贷款规模大不能简单等同于风险大,关键还要看贷款是否合理。他认为,信托贷款的相关机构需要做好抵押、担保、质押方面的风控措施,同时也要对贷款总量进行控制。

  “回观中国整个信托业的发展,总量还是比较小的,但要防范短期内出现大的风险扩张。”连平称。

作者 黄若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