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非标债权资产聚集巨大风险

2013-12-13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分享到:
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去杠杆、去产能,必然带来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累积;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银行间的并购将会出现。

  当银行自身难保时,又如何保证其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由于承诺刚性兑付和同业担保,看起来只是表外业务或者极为安全的同业资产的银行非标资产(非标准债权资产),让银行体系聚集的风险可能远远超过外界的想象。

  近年来监管对银行表内贷款的借款主体限制和总额管控构成了一块巨大的“挡板”,同时,银行表外资产里的非标资产也迅速膨胀,从而形成巨大的堰塞湖。

  这不是监管层愿意看到的,但非标堰塞湖正给监管带来两难选择,强硬要求银行快速下降水位可能导致洪水泛滥,而若传说中的9号文整顿力度不够,则可能导致堰塞湖水位越来越高,风险越积越大。这或许也是9号文迟迟没有正式出台的原因。

  经过近两年的快速扩张,银行非标资产规模可能已超过10万亿。目前银行理财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按照9月份银监会披露非标占比降至29%的比例计算,银行理财的非标资产规模达2.9万亿元;被视为非标“藏身处”的银行买入返售资产,按照上市银行约占一半的比例计算,今年9月末规模已接近10万亿元,这还不包括应收款项投资等科目的非标资产。

  堰塞湖难解

  “如果要求银行马上把非标规模压下来不大现实,非标资产期限较长,只能先让它持有到期,否则银行可能再创新方式腾挪非标,最终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结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称。

  如果银行按照监管要求快速压缩非标,非标资产中不少借新还旧的融资中断,可能导致风险提前暴露。“非标融资中借新还旧的比例应该不低,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某股份制银行信贷管理部人士称。

  即使近期资金利率攀升,也未能抑制非标体系的融资需求。与银行表内存贷款业务在利率管制下偏低的存贷利率不同,非标以它特有的存在形式提前实现了利率市场化。11月中下旬以来的同业资金利率的飙升已推高通过非标融资的企业融资利率。但由于融资企业对利率不敏感,利率传导并未打击非标体系旺盛的融资需求。

  “一边是资金通过各种渠道绕开监管流入城投平台,变相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一边是享有地方政府担保的城投平台对利率不敏感,尽管多重加码后资金成本远高于银行贷款,但地方城投平台的负债扩张并未受到影响。”国信证券近期发布的报告称。

  由于银行非标资产期限较长,而对应负债端的同业资金和理财产品期限较短,负债端持续不断融入资金的刚性需求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今年6月底央行暂停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曾造成同业拆借利率飙升至30%的钱荒现象。

  “短借长贷的结果是频繁有钱到期,需要续借匹配资产的期限,利率再高不要也不行,因此在资金特别紧张的时点会有银行不计成本向同业拆入资金。”中部地区某股份制银行分行副行长称。

  年底钱荒再现

  进入12月份后资金面愈发紧张。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已达到7%左右,3个月质押回购利率12月11日突破7%,2个月期银行间买断式回购利率12月12日达8.6%。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已纷纷破6%奔7%,接近6月钱荒时期水平。以往收益率偏低的大行理财产品也已破6%,近期建行发行的一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达6.6%。

  “现在跨元旦、跨春节的资金利率尤其高,一方面银行希望备好资金以防春节前后资金更紧张;另一方面资金期限稍微长一点可以提高年末流动性指标以达到监管要求。”东部某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

  随着资金成本上升,银行追逐高收益率非标资产的冲动也更为强烈。“我们最近做了一个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项目,采用的是成立有限合伙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模式,预计收益率可达20%~30%。”某城商行人士透露。一批四证不齐全的房地产企业也能通过非标渠道融到资金,融资利率高是银行看重的因素。

  但高收益伴随高风险,非标资产的信用风险也在上升。“风险可控的项目融资利率不会太高,接受高利率的企业可能过于依赖借钱维系资金链。”上述中部地区股份制银行分行副行长称。

  更让赵庆明担忧的是,这些融资企业之所以对飙升的利率不敏感,可能压根没考虑是否有能力偿还本息,抱着“还不起大不了把包袱扔给银行”的思想。“这些企业可能不限于一些地方融资平台等国企,还包括一些民营企业。”他说。

  同业业务链条拉长亦埋下风险隐患。以买入返售业务为例,除了必须引入的信托公司外,还引入过桥企业将信贷资产包装为信托受益权、引入过桥银行进一步包装为同业资产。“拉长链条、七拐八拐原本是为了规避风险,但实际上积累了更多风险。”赵庆明称。

  在购买同业非标资产的过程中,由于有同业的隐性担保,信贷资产本身的风险容易被忽视。“通常对其他银行的项目信贷调查程序比较简单,跟提供项目的银行风控人员探访一次即可。”上述东部某城商行人士称。

  “同业业务部门的人员配备并没有比照信贷审核、管理的要求来配备,导致他们信贷业务方面的专业水平略有欠缺。”深圳某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部负责人称。

  而银行最终无法与非标的信用风险脱离干系,即使非标属于表外业务的银行理财业务。“基础资产牢靠不牢靠,比如在追求高收益时是否降低对资产的审核标准;资产是否面临剧烈变动的环境;银行和投资者之间是否有刚性兑付,这些因素将决定银行可能将承担的非标资产的风险的大小。”上述股份制银行信贷管理部人士称。

  无风险套利

  助长过度信用扩张

  “刚性兑付的存在,可能使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远大于法律上应承担的风险。比如一个项目有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多渠道资金投资,银行兑付后,其他渠道的投资者也找银行兑付,此前飞单事件便有类似案例。”上述股份制银行信贷管理部人士称。

  同业资产则由于采用互持模式,银行之间互相隐性担保使得风险仍然停留于银行体系内。“对提供项目的银行来说,不管是自己持有还是在隐性担保的前提下由其他银行以买入返售资产的形式持有,一旦发生风险,也只能以转入表内的方式体现为银行的不良资产。”上述深圳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但正因为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同业担保搭建的“安全垫”以及各银行规避监管的共同需求,非标资产得以快速膨胀,社会各路资金包括银行资金以各种形式最终流向非标资产。

  目前非标体系与表内贷款的无风险套利空间在扩大,7%左右的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已超过6%的1年期基准利率。据证券时报数据部统计,今年1月1日~12月10日期间上市公司发布的包含理财产品字眼的公告达1845条(其中少部分公告重复就同一只产品发公告),是去年的8倍之多,去年全年只有227条公告(同样有少部分重复)。

  上市公司只是一部分,还有大量可以获得包括贷款在内的低廉资金的国企等,对这种无风险的套利乐此不疲。“很多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最终流向了非标。比如有的资产管理公司从银行拆借资金,最终该笔资金还是流向一些非标项目。”东部某农商行人士称。

  “利率管制下,国企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贷款利率很低,甚至接近于零。”国信证券上述报告称。企业、机构不断地加杠杆使得过度信用扩张的现象越发突出。据国信证券上述报告数据,2012年非金融企业债务率已高达93%,过度负债情况集中于上游原材料行业和一些重资产行业。

  而随着宽松的货币环境自今年5月以来由松转紧,非标滚动短期负债、赚取期限错配的利差空间的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去杠杆、去产能,必然带来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累积;二是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盈利能力下降,银行间的并购将会出现。银行自身难保,又如何保证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光大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张旭阳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反问。

  事实上,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在表内贷款的不良率攀升的同时,非标资产已有暴露风险的案例,只是商业银行为保护声誉掩盖了部分风险。但是如果有一天银行无能力自我消化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