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月28日《陕西新闻联播》报道,陕西省将力促能源工业稳产增产,争取增加1000万吨以上的煤炭产量。3月4日新华社报道,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陕西削减煤炭用量1000万吨。
短短几天,一边为了稳增长,争取增加1000万吨以上的煤炭产量;一边为了减少大气污染源,削减1000万吨煤炭用量。一增一减,一个是产量一个是用量。
加1000万吨为何?
数据显示,1月陕西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88.93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现工业增加值53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工业降幅扩大,非能源工业增速放缓。
为了确保能源化工产业在“稳”的基础上力争有“进”,陕西省发改委提出总要求,煤炭增产,石油、原油加工确保不减产,天然气、电力、新能源和化工保持较快增长。
其实,这是在去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背景下的无奈之举。我们暂且把其归类为释放先进产能的应急之策吧。
减1000万吨为何?
新华社报道,2016年陕西关中地区每平方公里的煤炭消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由其带来的污染物排放严重加剧雾霾污染。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苏园林表示,今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用量将减少420万吨,散煤用量将减少580万吨,涉及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等6市2区。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用量减少将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热工程,加快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散煤治理替代所涉及的散煤用户超过300万户,涉及范围很广。
在记者看来,减1000万吨,显示出满满的正能量。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增加和减少1000万吨煤炭对陕西来说并不容易做到。
记者从陕西省统计局获悉,随着煤基化工的原料和产成品价格关系渐趋合理,陕西省煤炭资源就地转化需求变旺。数据显示,2016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8840.26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增长4%。
据了解,新投产项目耗能构成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量主体。近年来围绕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目标,陕西省一批煤化工、煤电、煤制油项目建成,并陆续达产达效,2013年至2016年陕西省累计增加年耗能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28个,这28家企业去年全年能耗共1736.70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比重达19.6%。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经济发展和煤炭资源就地转化需求构成陕西省能耗总量增长的实质性推动力量,多年积累的煤化工项目产能释放,能耗增长压力随之而来。既要保增长,又要降能耗,2017年陕西省各管理部门之间还需齐心合力,共筹发展。